做洛川苹果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发布时间:2017/9/15 10:27:02点击率:0
64万亩耕地,苹果种植面积达50万亩;农民人均3.1亩,居之;95%的农民从事苹果产业,农民收入的95%来自于苹果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5年超过万元;60%的果农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12%的果农户年收入超过20万元;76%的农户拥有小汽车;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23.9%下降到现在的2.8%;
这些数字背后所反映出的成绩,对于仅有16万农业人口的洛川县来说,是值得自豪的。苹果如何成为支柱产业?老百姓如何依托苹果产业走上富裕之路?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展开了调查。
“以前种过粮食、蔬菜,栽过烤烟,一年忙到头勉能解决温饱,种了苹果以后,光景才好了起来。”8月14日,谈起种苹果带来的变化,洛川县旧县镇洛阳村村民张延民感叹道。
张延民初中毕业时,县上正在大力发展苹果产业,他和部分村民被村里选送到县农职中果林班学习了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等苹果管理技术,又到西北农林大学进行了一个月的短训,掌握了苹果的生产技术。回来后,他将公路边的6亩好地改种了富士苹果。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原本需要六七年才挂果的园子,第四年就挂果见利。
2006年,县上推行标准化管理技术,张延民的果园因为树形整齐,管理得很好,被县苹果局选中作为示范园打造。当年届苹果节的现场会就选在洛阳村,由于他的苹果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进行管理,色度好、果体大,一下子被客商相中,卖出了全县的高价每斤2.15元。
为了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县上为各示范园费搭建了防雹网,铺施了有机肥,安装了微喷设施,解决了果园的肥水问题。县乡技术员定期指导园主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进行生产,不定期组织田间地头、农民课堂等培训。张延民认识到,科学务果是提高果园效益的根本。在后来县上推广“提干落头”“减密度”等新技术时,他虽然一时无法接受,但还是照着做了。经过技术革新的果园,又为他带来了更多收益:果树密度减了一半,树底空间大了,不仅方便机械化操作,还降低了投入成本,苹果的产量却上来了,一个苹果卖到了1.5元以上。他的果园管理一下子出了名,成了果农学习的榜样。
现在,张延民的果园正值盛果期,每年平均收入15-16万元,行情好的时候,一年能收入20多万元。他家原先的青砖窑换成了大面墙,院里新修了5间平房,居住条件和城里人没啥两样,果园用上了各种新型农机具。“现在的乔化密植栽培技术很好,明年将尝试在老果园培育大苗,对果园树种进行更新换代。”张延民对果树管理充满信心。
在洛阳村,像张延民的果园一样进入盛果期的果园面积有350亩。2016年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5600元。村里家家农用机具齐备,74%的家庭都拥有私家车。洛阳村按照就地建设新型农村的模式,于2016年完成了全村巷道硬化和庭院、窑洞的改造,建成了群众不离乡不离土的田园社区。2017年1月,洛阳村被住建部评为“第四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淘宝也进驻该村,成为洛川全县运行的淘宝村,全村的苹果销售步入电子商务快车道。
在洛川县像张延民一样的果农还有很多,他们跟随政府的引导一路走来,成就了今天的洛川苹果,过上了幸福日子。
洛川苹果先后取得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30余项冠名权,荣获各项大奖180个。“洛川苹果”获,品估价达65.9亿元。2016年,全县苹果总产量88万吨,鲜果产值4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285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交口河镇水渭村位于洛川县洛河峡谷地带,是典型的穷乡僻壤,全村仅有24户96人。两条横穿村子的铁路,将村子分隔得来往反而更不方便。
赵春城有6亩老果园,4亩玉米地,可川道里的苹果品质不好,一年下来,拼死拼活,全家3口人也就多有8500元的收入,加上闲散打工,也就是一万元左右。
2009年,水渭村实行移民搬迁,搬到了塬面上。搬迁后的赵春城无法对原有土地进行细心的照料,于是将这些土地以一年1000元/亩的价格流转给了前来投资生产的企业——洛川县水渭农牧现代园区,家里三口人,一共能获得3000元。
“2014年,村上协调将我这个贫困户介绍到了水渭农牧现代园区,一个月2600元的工资,还管吃住,每个月还能休假4天,跟干部一样。现在我在园区的种草子公司当大队长,负责看管100多亩草和80多亩玉米,也算是个官。”赵春城说。
包村干部赵守谦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赵春城一年能赚3.12万元,加上土地流转费用和儿子外出打工赚的钱,他家一年收入将近4万元,是原来的4倍。此外,赵春城还承包了5亩果园,马上也能有收益了。
据水渭村村支书郝水荣介绍,像赵春城这种情况的,全村一共有20多个人,都安排到水渭川牧业公司,他们除了流转土地的费用外,还能获得劳务工资,实现了“流转一份土地、获得两份收入”。
在洛川县水渭农牧现代园区,我们见到了园区负责人赵云鹏,据他介绍,目前园区拥有“洛川洛河牧草有限责任公司、延安水渭川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水渭川山泉水有限责任公司、益果生态肥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家企业,羊子存栏4600只,羊子年饲养量10600只,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良种羊2000只以上,可产羊粪8000吨左右,而牧草公司生产的苜蓿可供羊子食用,羊粪就成了有机肥厂的原料,用于改良苹果地土壤结构,从而提质增效,产出高质量的绿色苹果。
赵云鹏说,公司运用“公司+贫困户”的模式,在积发展羊子养殖的同时,帮助村民养羊和种植苜蓿,公司所有产品对贫困户优惠10%。这种“公司+贫困户”模式,不仅受到当地贫困户的赞赏,城固县、黄龙县、延川县等县区负责人还专门来园区取经。
“我们计划通过三年建设,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将洛川水渭农牧现代园区打造成集养殖、种植、肥料加工、羊子屠宰、肉品加工、储藏运输、休闲观光旅游等特色为一体的现代农牧园区。”赵云鹏说。
为了苹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十三五”以来,该县提出“以果带畜、以畜促果、果畜结合、循环发展”的思路,积推行果畜结合生态发展模式。同时,结合移民搬迁、治沟造地、荒山确权等政策,该县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以洛河峡谷为主的川道地区,规划建设10万只羊子养殖基地,变洛河峡谷贫困带为洛河峡谷经济带。
据统计,目前全县羊子存栏达到6.5万只,加上生猪养殖,全县50多万亩苹果初步实现了“果畜循环”,为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奠定了基础。
沿包茂高速行驶,每当看到“大苹果”标志性建筑,人们就知道这是到洛川了。“大苹果”俨然成了洛川的地标建筑。驶出高速,洛川苹果批发市场建筑群就将你包围其中,“大苹果”“苹果城”“西部农资城”“气调库群”等等建筑令人应接不暇。
历经八年发展,引苹果产业发展的“航母”和苹果产业与世界对接的平台——洛川苹果批发市场已初具规模。苹果产业的物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传播中心、技术交流中心、会展贸易中心、鲜果交易中心等等功能作用都逐步显现出来。洛川和洛川苹果再一次成为乃至世界苹果产业的“焦点”。
“十二五”期间,农业部确定在优势产区的集中产地,选择产业发展基础雄厚、在国内外市场影响力大、具有竞争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农产品,建设一批与之相配套的农产品专业市场,搭建起大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对接的平台,发挥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洛川县因为苹果产业发展的优势,在该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洛川现代苹果产业园区的基础上,2011年,农业部将的苹果批发市场确定在洛川县启动建设,旨在将其打造成引苹果产业的“航母”。
按照规划,洛川苹果批发市场由农业部和陕西省政府共同合作建设。整个市场规划总占地面积13平方公里,核心区占地面积5000亩,概算总投资58亿元。建设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会展中心区、交易仓储区、物流配送区、农资交易区、产业加工区、科技研发区、苹果文化展示区、配套服务区及金融服务区等十大功能区。建成后将成为乃至国际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中心、物流集散中心、价格中心、信息传播中心、科技交流中心、会展贸易中心、文化交流展示中心及金融服务中心。
目前,该市场已初步建立起了核心功能区的主要框架,被中省确定为和陕西省苹果年会永久性会址,2016年10月届世界苹果大会开幕式在该市场举行。
2016年6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再次来到洛川,提出洛川要抢占世界苹果产业发展制高点,为我国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可行之路。于是,农业部支持启动了“国家延安洛川苹果科技创新园区”建设项目。项目以苹果产业科技创新为主线,以苹果文化为载体,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建设集苹果种质资源圃、苹果选种场、世界苹果品种技术示范展示园为一体的科技示范平台,搭建我国苹果产业与国际对接的科技研发平台,推动苹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项目总占地面积5000亩,总投资68亿元,一期即为洛川苹果批发市场建设项目,目前已基本建成。二期为苹果种质资源圃、苹果选种场和世界苹果品种技术示范展示园项目,计划利用3年时间建成要素聚集、功能齐全的苹果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培养中心、科技交流中心、文化展示中心、旅游体验中心。推动形成生产、科研、培训、创意、文旅和物联网服务的完整链条,使洛川真正成为引陕西乃至苹果产业发展的“航母”。
2017年6月2日,农业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经验交流会在这座高原小城召开。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导小组组长汪洋在讲话中先后9次提到洛川,从4方面对洛川依托苹果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经过70年的发展,洛川将苹果做成了大产业,创造了“黄土高原的奇迹”,走出了一条稳固长效的产业富民之路。

这些数字背后所反映出的成绩,对于仅有16万农业人口的洛川县来说,是值得自豪的。苹果如何成为支柱产业?老百姓如何依托苹果产业走上富裕之路?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展开了调查。
“以前种过粮食、蔬菜,栽过烤烟,一年忙到头勉能解决温饱,种了苹果以后,光景才好了起来。”8月14日,谈起种苹果带来的变化,洛川县旧县镇洛阳村村民张延民感叹道。
张延民初中毕业时,县上正在大力发展苹果产业,他和部分村民被村里选送到县农职中果林班学习了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等苹果管理技术,又到西北农林大学进行了一个月的短训,掌握了苹果的生产技术。回来后,他将公路边的6亩好地改种了富士苹果。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原本需要六七年才挂果的园子,第四年就挂果见利。
2006年,县上推行标准化管理技术,张延民的果园因为树形整齐,管理得很好,被县苹果局选中作为示范园打造。当年届苹果节的现场会就选在洛阳村,由于他的苹果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进行管理,色度好、果体大,一下子被客商相中,卖出了全县的高价每斤2.15元。
为了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县上为各示范园费搭建了防雹网,铺施了有机肥,安装了微喷设施,解决了果园的肥水问题。县乡技术员定期指导园主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进行生产,不定期组织田间地头、农民课堂等培训。张延民认识到,科学务果是提高果园效益的根本。在后来县上推广“提干落头”“减密度”等新技术时,他虽然一时无法接受,但还是照着做了。经过技术革新的果园,又为他带来了更多收益:果树密度减了一半,树底空间大了,不仅方便机械化操作,还降低了投入成本,苹果的产量却上来了,一个苹果卖到了1.5元以上。他的果园管理一下子出了名,成了果农学习的榜样。
现在,张延民的果园正值盛果期,每年平均收入15-16万元,行情好的时候,一年能收入20多万元。他家原先的青砖窑换成了大面墙,院里新修了5间平房,居住条件和城里人没啥两样,果园用上了各种新型农机具。“现在的乔化密植栽培技术很好,明年将尝试在老果园培育大苗,对果园树种进行更新换代。”张延民对果树管理充满信心。
在洛阳村,像张延民的果园一样进入盛果期的果园面积有350亩。2016年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5600元。村里家家农用机具齐备,74%的家庭都拥有私家车。洛阳村按照就地建设新型农村的模式,于2016年完成了全村巷道硬化和庭院、窑洞的改造,建成了群众不离乡不离土的田园社区。2017年1月,洛阳村被住建部评为“第四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淘宝也进驻该村,成为洛川全县运行的淘宝村,全村的苹果销售步入电子商务快车道。
在洛川县像张延民一样的果农还有很多,他们跟随政府的引导一路走来,成就了今天的洛川苹果,过上了幸福日子。
洛川苹果先后取得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30余项冠名权,荣获各项大奖180个。“洛川苹果”获,品估价达65.9亿元。2016年,全县苹果总产量88万吨,鲜果产值4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285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交口河镇水渭村位于洛川县洛河峡谷地带,是典型的穷乡僻壤,全村仅有24户96人。两条横穿村子的铁路,将村子分隔得来往反而更不方便。
赵春城有6亩老果园,4亩玉米地,可川道里的苹果品质不好,一年下来,拼死拼活,全家3口人也就多有8500元的收入,加上闲散打工,也就是一万元左右。
2009年,水渭村实行移民搬迁,搬到了塬面上。搬迁后的赵春城无法对原有土地进行细心的照料,于是将这些土地以一年1000元/亩的价格流转给了前来投资生产的企业——洛川县水渭农牧现代园区,家里三口人,一共能获得3000元。
“2014年,村上协调将我这个贫困户介绍到了水渭农牧现代园区,一个月2600元的工资,还管吃住,每个月还能休假4天,跟干部一样。现在我在园区的种草子公司当大队长,负责看管100多亩草和80多亩玉米,也算是个官。”赵春城说。
包村干部赵守谦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赵春城一年能赚3.12万元,加上土地流转费用和儿子外出打工赚的钱,他家一年收入将近4万元,是原来的4倍。此外,赵春城还承包了5亩果园,马上也能有收益了。
据水渭村村支书郝水荣介绍,像赵春城这种情况的,全村一共有20多个人,都安排到水渭川牧业公司,他们除了流转土地的费用外,还能获得劳务工资,实现了“流转一份土地、获得两份收入”。
在洛川县水渭农牧现代园区,我们见到了园区负责人赵云鹏,据他介绍,目前园区拥有“洛川洛河牧草有限责任公司、延安水渭川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水渭川山泉水有限责任公司、益果生态肥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家企业,羊子存栏4600只,羊子年饲养量10600只,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良种羊2000只以上,可产羊粪8000吨左右,而牧草公司生产的苜蓿可供羊子食用,羊粪就成了有机肥厂的原料,用于改良苹果地土壤结构,从而提质增效,产出高质量的绿色苹果。
赵云鹏说,公司运用“公司+贫困户”的模式,在积发展羊子养殖的同时,帮助村民养羊和种植苜蓿,公司所有产品对贫困户优惠10%。这种“公司+贫困户”模式,不仅受到当地贫困户的赞赏,城固县、黄龙县、延川县等县区负责人还专门来园区取经。
“我们计划通过三年建设,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将洛川水渭农牧现代园区打造成集养殖、种植、肥料加工、羊子屠宰、肉品加工、储藏运输、休闲观光旅游等特色为一体的现代农牧园区。”赵云鹏说。
为了苹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十三五”以来,该县提出“以果带畜、以畜促果、果畜结合、循环发展”的思路,积推行果畜结合生态发展模式。同时,结合移民搬迁、治沟造地、荒山确权等政策,该县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以洛河峡谷为主的川道地区,规划建设10万只羊子养殖基地,变洛河峡谷贫困带为洛河峡谷经济带。
据统计,目前全县羊子存栏达到6.5万只,加上生猪养殖,全县50多万亩苹果初步实现了“果畜循环”,为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奠定了基础。
沿包茂高速行驶,每当看到“大苹果”标志性建筑,人们就知道这是到洛川了。“大苹果”俨然成了洛川的地标建筑。驶出高速,洛川苹果批发市场建筑群就将你包围其中,“大苹果”“苹果城”“西部农资城”“气调库群”等等建筑令人应接不暇。
历经八年发展,引苹果产业发展的“航母”和苹果产业与世界对接的平台——洛川苹果批发市场已初具规模。苹果产业的物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传播中心、技术交流中心、会展贸易中心、鲜果交易中心等等功能作用都逐步显现出来。洛川和洛川苹果再一次成为乃至世界苹果产业的“焦点”。
“十二五”期间,农业部确定在优势产区的集中产地,选择产业发展基础雄厚、在国内外市场影响力大、具有竞争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农产品,建设一批与之相配套的农产品专业市场,搭建起大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对接的平台,发挥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洛川县因为苹果产业发展的优势,在该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洛川现代苹果产业园区的基础上,2011年,农业部将的苹果批发市场确定在洛川县启动建设,旨在将其打造成引苹果产业的“航母”。
按照规划,洛川苹果批发市场由农业部和陕西省政府共同合作建设。整个市场规划总占地面积13平方公里,核心区占地面积5000亩,概算总投资58亿元。建设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会展中心区、交易仓储区、物流配送区、农资交易区、产业加工区、科技研发区、苹果文化展示区、配套服务区及金融服务区等十大功能区。建成后将成为乃至国际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中心、物流集散中心、价格中心、信息传播中心、科技交流中心、会展贸易中心、文化交流展示中心及金融服务中心。
目前,该市场已初步建立起了核心功能区的主要框架,被中省确定为和陕西省苹果年会永久性会址,2016年10月届世界苹果大会开幕式在该市场举行。
2016年6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再次来到洛川,提出洛川要抢占世界苹果产业发展制高点,为我国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可行之路。于是,农业部支持启动了“国家延安洛川苹果科技创新园区”建设项目。项目以苹果产业科技创新为主线,以苹果文化为载体,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建设集苹果种质资源圃、苹果选种场、世界苹果品种技术示范展示园为一体的科技示范平台,搭建我国苹果产业与国际对接的科技研发平台,推动苹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项目总占地面积5000亩,总投资68亿元,一期即为洛川苹果批发市场建设项目,目前已基本建成。二期为苹果种质资源圃、苹果选种场和世界苹果品种技术示范展示园项目,计划利用3年时间建成要素聚集、功能齐全的苹果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培养中心、科技交流中心、文化展示中心、旅游体验中心。推动形成生产、科研、培训、创意、文旅和物联网服务的完整链条,使洛川真正成为引陕西乃至苹果产业发展的“航母”。
2017年6月2日,农业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经验交流会在这座高原小城召开。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导小组组长汪洋在讲话中先后9次提到洛川,从4方面对洛川依托苹果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经过70年的发展,洛川将苹果做成了大产业,创造了“黄土高原的奇迹”,走出了一条稳固长效的产业富民之路。

联系我们
- 公司名称:陕西苹果网
- 联 系 人:张先生
- 固定电话:029-82229532
- 联系电话:13319229750
- 电子邮箱:395502060@qq.com
- 所在地区:陕西-延安-洛川县-石泉乡-清池村
- 详细地址:西安市南二环东段31号云峰大厦
- 邮政编码:710000
- 传真号码:029-82229532
- QQ号码:395502060
- 公司网址:http://pingguoe.ml.yl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