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李新安---洛川苹果创始人

李新安---洛川苹果创始人

发布时间:2017/6/20 15:36:02点击率:0
    1937年8月20日,对地处陕北洛川县冯家村的私塾先生冯建勋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天,天过晌午,学堂里的孩子们都回家吃饭了,平时充满读书声的窑洞一下冷寂了许多,倒是门前涝池边那棵老柳树上的蝉儿们依然叫得热闹,给这个只有50户人家、200多村民的黄土高原小村庄带来些夏日的喧闹。这时,一个风尘仆仆的年轻人走进了冯先生的学堂,年轻人谦和不凡的谈吐和眉宇间透出来的英气,让这个僻壤山村里有学问的先生打内心里产生出了一种钦敬和亲近。此后,便是冯家村的孩子们一段无拘无束的日子,先生宣布闭馆几天,学生放假,孩子们不再每日为背不出书、写不出生字而怕先生打手板的事犯愁了,他们像出了笼的小鸟,在田垄沟壑树丛蒿草间无忧无虑地尽情嬉戏玩耍。
    这时的冯家村的孩子们是轻松而高兴的,他们没有谁会过分去注意学堂的两孔窑洞里发生的那些不平常的变化。窑洞在那个肖姓年轻人和冯先生一番收拾后,被布置成了一个小会场。不到两天,一些操天南海北不同口音的人陆续来到了这里,村里村外各个路口和制高点上也突然出现了不少的把风望哨的持枪者,从他们一身普通老百姓的装束上,村民们辨不出他们的身份。虽然,这个处在红区白区分界线上的普通山村的村民们见惯了各色各样的持枪者,搭眼一看就能分出那些人的来龙去脉,可这次住到村里的这些人却让他们感到了几分神秘。后来的三天,那两孔窑洞里的灯光彻夜都亮着,深夜里,时而还传出一阵阵激烈的辩论声。
    就像投入平静水塘里的石子,这群人在冯家村掀起了层层涟漪,短暂的波荡过后,冯家村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冯建勋先生又继续着自己给孩子们的传道授业解惑事业。可他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些人在自家窑洞里的这几天,竟然制造出了一颗投在历的重磅炸弹。从那天起,冯家村北边不远的地方,那些头戴缀着红五星的八角帽的官兵们,都脱下自己心爱的军装,变红军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换上了一直与之征战的对手——国民政府军队的军装。抛却前嫌,决心联合所有力量展开一场全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军队侵略的战争。五天后,八路军115师作为出师抗日的先遣部队,从陕西韩城芝川镇乘木船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抗日前线。一个月后,在山西平型关,林彪、聂荣臻指挥115师对板垣征四郎带的日军第五师团展开伏击战,消灭日军1000多人,打破了日军第五师团不败的神话。随后渡过黄河的120师和129师也在山西取得了雁门关大捷和代县阳明堡机场大捷。八路军三战三捷,使气焰嚣张的侵华日军遭到沉重打击。这大的鼓舞起了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斗志。
    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开始了,共产党的军队开上了抗日前线,国民党军队的许多高级爱国将,也带着自己的部队从正面摆开了与日寇殊死决战的阵势。然而,在更多的国民党军队中,反动的“攘外必先安内思想”依然还是根深蒂固,有着广泛的市场,旧军阀的恶习充斥上下,不少士兵因为不堪忍受官长的凌辱和压榨,私下串通纷纷逃离军营。
    这一年的秋天,19岁的李新安不堪国民党军队之苦,偷偷逃回了与那个决定了中华民族命运的冯家村一村之隔的阿寺村老家,一年多吃不饱穿不暖挨打受骂的下层士兵生活,让这个只上过两年私塾的青年农民明白了许多道理。在逃回家的路上他就下定决心——读书,用知识来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1939年到1941年,洛川县永乡街高等小学十一、二岁的娃娃群里,多了一个二十岁的“大学生”,为了能读书,少年失怙、家境贫寒的李新安把村里各家的羊聚集在一起由他放养,拦羊获得的报酬帮他完成了高小三年的学业。
    1942年,李新安那个任国民党106师政治部主任的老姑夫屈伸回到了洛川老家,为躲避拉壮丁,李新安便投奔到了他的门下,做了一名勤务兵。李新安随屈伸来到了河南灵宝。在灵宝,“工生果园”可以说是当时有名气的一个去处,当地实业家李工生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引进栽植苹果,获得了成功,他创建起了一个二十多亩的“工生果园”。看到满园红彤彤香甜诱人的苹果,年轻的李新安陶醉了,冥冥之中他似乎感受到了一种不容抗拒的力量,这力量勾着他的魂魄,让他难以拒,他下定决心要留在灵宝,当一个种果人。李新安的志向得到了屈伸的支持,在106师开拔离开灵宝的时候,曲伸少将的身边少了那个鞍前马后的勤务员,而“工生果园”里,却多了一名刻苦勤奋的学徒。
    两年的学徒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勤奋刻苦、朴实耐劳的李新安已经成了“工生果园”里的有名把势,当地很多新建果园的主人争着以优厚的酬劳请他去经管自己果园,可没曾想,这个一直谦逊平和的人让大家都吃了闭门羹,李新安坚持要继续留在“工生果园”。这个平日里谦和诚恳的年轻人到底怎么了?他是图报“工生果园”的授业之恩呢,还是人傻不爱钱?人们纷纷猜测着。但他们谁也没有猜到,这个像家乡黄土地一样朴实的洛川小伙心里早就有了一个准主意,那就是一定要让苹果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飘香。其实,在李新安的心里“工生果园”也是他的另一个精神殿堂,工生果园那些有关苹果技术和栽培的书籍,一直是这个远离家乡和妻儿的汉子在工余空闲时间的心灵慰藉。同时,李工生先生引进果树、创办果园的事迹又一直鼓舞着他,成了他精神追求的目标。虽然,因为连年的战乱,工生果园的经营步履维艰,可果园的主人在得知李新安的志向后,还是给这个年轻人了很多支持与帮助,他们在果园的旁边给李新安划出了一块地,帮他育苗搞试验。
    1947年春节过后,李新安从自己繁育的果树苗里遴选出了200株健壮的果树苗后,卖掉了苗圃里的其他树苗。他告别了生活了四年多的工生果园,踏上灵宝开往同官(现陕西省铜川市)的火车。
    虽说已到了阴历二月,但陕北的天气还很寒冷,雄踞在同官以北崇山峻岭中的金锁关上,依然是一片白雪茫茫,因为陕北紧张的战事,山下的道路上已很少有人过往。然而,这一天,驻扎在金锁关路口盘查往来行人的国民党士兵们却遇到了一个奇怪的人和他那头驮着树苗的毛驴,询问中,这个人和他编织的苹果的故事,让这些生活缺少色彩的兵士们很是乐了一阵子,他们目送着那对人和驴渐渐变成一大一小的两个小点,消失在了沟岔之中后,掐指一算,嚯,这家伙,真是够厉害的呢,前面还有四、五百里山路要赶呢。
    李新安回来了,他一回来就在阿寺村掀起了一场风波,就像当年他一边拦羊一边和碎娃们一起读书一样,现在他又翻出了新花样。一大早,村边不远处李新安家的地畔,就聚满了看热闹的人,村民们新奇地看着李新安在他那六亩七分地里,一棵一棵认真地栽种比大拇指粗不了多少的树苗苗,纷纷议论说,新安这是咋咧,在外面呆了几年,一回来就在地里插棍棍,变得连地也不会种了?有几个和李新安以前相好的村民就凑上前去问,好新安哩,你栽的这些柴禾棍棍都是些啥么。李新安停下手中的活,把大家拢在一起,一边着介绍苹果树苗,一边为大家勾画出过几年后,满树结出又红又大、又甜又香苹果的美好景致。跟着李新安的描述,村民们似乎感受到了那又红又大、又甜又香的苹果。但这时,苹果只是李新安在漫长的夜晚带给大家的一个香甜的梦,没有谁真把它当成一件什么事。可李新安回到村里几天的所作所为,还是激怒了一个人,这人就是李新安的二大(二叔父),他气冲冲来到地里,指着埋头栽树苗的李新安训斥到:你娃胡整啥呢?不想过日子了,满地里都栽上这些柴棍棍,一家老小以后吃啥呢?说着老人就动手拔起了树苗,见自己心爱的树苗被毁,李新安的心被揪痛了,这个从不服软的汉子,扑通一下跪在了平日这位受自己尊重的老人面前,说,大,你老放心,这苹果肯定能种成功,将来咱这洛川塬上的苹果就是拿汽车、火车也拉不完。看着这个已经为苹果走火入魔的侄儿,老汉后气得一跺脚,气呼呼地回了家。
    从此,黄土高原有了个苹果园,那是洛川天就要亮了的一九四七年。
    栽上了这黄土高原上的个果园后,李新安并没有感到甘心,他要让更多的乡亲们和自己一起,享受苹果带来的香甜和幸福。虽然,他也清楚的知道,要想让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接受一个新的物种,光靠嘴说肯定是不行的,他知道,大家都把眼睛盯在他的果园里,等待着树上结出红红的香甜的果子呢。在人们都观望等待的时候,李新安为苹果事业奔走的脚步却没有停下来,看着自己果园里幼小的果树苗安然地度过了那个寒冷冬天,在黄土高原上扎下了根。1948年,李新安二下灵宝一下就运回了3000多株海棠苗(用于嫁接苹果树的砧木)和苹果树苗,开始苹果育苗工作。其时,李新安的行动也感染了周围一些喜欢接受新事物的年轻农民们,很快,离阿寺村不远的槐北街农民路章定、姚雪村农民羽志祥、杨柳渠村的何耀西,甚至远居中部县(今黄陵黄龙两县在民国时为中部县)的农民李国杰也都跟着李新安在自家的地里建起了苹果园。
    寒暑易节,日月穿梭,1952年秋天,李新安的六亩七分园里的苹果树终于挂满了香甜诱人的果实,苹果熟了,新安把乡亲们请到了果园,在让大家品尝的同时,他又不失时机的宣传起了种苹果的好处。咬一口手里红艳艳、香喷喷的大苹果,谁还能怀疑李新安说的话呢?近水楼台得了月,邻近的乡党们信了李新安的话,种起了苹果。但李新安还是感到不满足,这一年冬天,他用毛驴驮上苹果和苹果树苗走出阿寺村。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渭北高原的冬季,农人们又开始了农闲时节散淡而安适的日子,乡间各种大大小小的庙会,又为大家提供了走出家门,热闹红火的享受,所以每场庙会都吸引着十里八乡的村民们,庙会上唱戏的、做小买卖的、打把势卖艺的应有尽有,到处都是人声沸。在今年冬季,各个大小庙会上又多了一道风景,那就是宣传种苹果的李新安。他站在高台或是土堆上,拉开架式摆出苹果树苗和他园子里产的苹果,随着他自编的快板声响起,“叫乡党,听我言,我把种苹果的好处来宣传——”庙会上的人们聚拢来了,凝神听着李新安对苹果发展美好未来的勾画,李新安的话也着实让不少人动了心,很快他们就和李新安探讨起了苹果栽植方面的问题。从1951年到1955年短短几年里,在这个朴实农民的带动和推广下,洛川县就栽下了5000多株苹果树苗。其实,一个普通农民引进苹果,推广苹果种植的事,一开始就惊动了刚建立起来不久的当地人民政权,解放初期,洛川县所属的中共黄龙地委为鼓励李新安,在政府经济也处于度的困难中,给他拨了几石小麦以奖励他所做出的成绩。因为刚刚经历了一场改天换地,百废待兴,当地政府还腾不出手来规划调整一个地域的林业品种结构。但是,中共黄龙分区地委明确表露出来的这种鼓励姿态,我想,这肯定也是李新安这个普通农民不辞辛苦,为推广苹果种植,四处奔波、胼手胝足的动力源泉之一吧。
    李新安老人是一九八三年五月二日故世的,当时他刚刚被推选为陕西省政协委员。发生在他身上的很多故事,随着他的故去都成了谜,消散在了岁月的烟雾之中。譬如他在五十年代他办苹果种植技术学校的事;再如他为了苹果传花授粉而研究引进养蜂的事;还有他在合作化初期毫不犹豫地带着自家正进入挂果盛期的果园加入农业合作社并拿出自己的积蓄带社员们创建300亩苹果园的事……
    在这些林林总总在洛川县任谁都能说出一两件的有关李新安的故事中,有两件事我很想追根究底,探讨当时他做这些事时的初衷。
    1953年的秋天,延安地委、行署大院的门前,一个灰头土脸农村汉子吸引住了进出大院的人,人们对这位汉子面前摆着满满的三驮篓红艳艳的果子发出了疑问,“这是甚?沙果、林金咋就能长这么大?”人群中一个外地来的干部立即接上了茬,告诉大家:“这叫苹果,咱们这儿不长这个,是水果之王呢。这同志,你从那弄来的这么多苹果,卖不卖?”李新安的卖字刚一出口,大伙就动起手来,帽子、衣服口袋甚至衣襟都成了盛苹果的工具,一眨眼的功夫,三个大驮筐就见了底,后来闻讯赶来的人只好空手而归,大院里一时响起了一片对本地区洛川县有了苹果的议论声。大家的议论引起了地委一位导的注意,他简单了解了一下情况后,赶忙打发人去把那个买苹果的汉子追回来,并动员买到苹果的干部们把买到的苹果匀出来,让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尝一下。这天,延安地委、行署召开了一个特殊的会议,普通农民李新安给地区导和主管农业的干部们介绍了他引进苹果的经验,对黄土高原种植苹果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在延安地区的南部推广发展果园的建议,李新安的这一举动应该说是为苹果产业在陕北这块土地上发展开了天辟了地。
    李新安的第二的举动更让延安至少是洛川人震惊,1958年,经过精挑细选他把自己果园里的苹果装了两箱,寄到了红色的心脏北京中南海,要让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导尝尝那块曾经养育了革命的土地上新扎根结果的圣果,很快,中共中央办公厅就有了回音,虽然,从革命初期到解放后毛主席和中央导同志们对基层老百姓的馈赠一直都是以一种审慎的态度予以处理,但这一次中央导破例收下了李新安寄去的苹果。毛主席和很多在陕北战斗和工作过的中央高层干部们对陕北有了苹果表现出了大的兴趣和兴奋,中办的回信中虽然提到,希望以后不要再寄东西给中央导了,但同时也传达了毛主席和中央导人们对洛川有苹果这件事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到现在,我也很难说出李新安做出的这许许多多的事情在当时是有意还是巧合,但就在这许许多多的事过后,洛川县被确定为陕西省的苹果外贸生产基地,苹果种植事业得以健康发展,即使在后来漫长的以阶级斗争为主、以粮为纲的时代,洛川苹果种植面积还是稳中有升,文革十年结束时,洛川县各公社和生产队的苹果园面积已经发展到了四点六万亩,苹果种植开始在洛川塬上发出了劲的颤音。
上一篇:“一带一路”中的红富士苹果故事下一篇:洛川苹果之根---阿寺村

联系我们

  • 公司名称:陕西苹果网
  • 联 系 人:张先生
  • 固定电话:029-82229532
  • 联系电话:13319229750
  • 电子邮箱:395502060@qq.com
  • 所在地区:陕西-延安-洛川县-石泉乡-清池村
  • 详细地址:西安市南二环东段31号云峰大厦
  • 邮政编码:710000
  • 传真号码:029-82229532
  • QQ号码:395502060
  • 公司网址:http://pingguoe.ml.yl01.com/
用手机扫一扫
网站名称:陕西苹果网  [农高会网展]  [管理入口]
中国杨凌农交所 提供云服务技术支持
陕西苹果网(www.pingguoe.com) 西安爱秦商贸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4007084号
关键词:红富士苹果 洛川苹果 红富士苹果价格 陕西苹果 陕西苹果批发 陕西苹果价格 苹果价格 苹果批发 红富士 红富士苹果产地 红富士苹果批发